Sunday, June 22, 2008

這是什麽?鬼畫符!

在聚會裏,談到孩子的功課問題,最常被提出的其中一個擔心,是孩子的字寫的很難看。我常反問的是:那一件事是我們要關心多一些的:寫作的内容還是字體的美醜?

有一次,有位媽媽拿出二年級的兒子的作業,抱怨字恨醜時,其他媽媽們都異口同聲替她的孩子打抱不平,因爲那上面的字真的很工整。也曾有位媽媽的孩子,每次寫字,都一擦再擦,甚至把紙都擦破了,大哭。詢問之下,媽媽也很後悔:孩子剛學寫字時,求好心切,會擦掉孩子的字。

第一位媽媽的標準很高,若有機會看到別的同年紀的小朋友的字,就不會對孩子做出不必要的責怪。第二位媽媽的情形,擦掉的不只是白紙上的黑字,而是孩子‘字可以寫得好’的信心。加上在指責‘醜’時並沒有提供‘美’的準則。所以孩子會一擦再擦,因爲不知什麽樣的字夠漂亮,不必擦掉。

孩子做任何事情,會不會想再做,會不會高高興興的做,和他做的過程時的情緒有十分密切的關係。例如,吃飯時,老是受到責備:吃飯不能乖乖坐著,偏食,愛説話,浪費…等等。孩子是不會喜歡吃飯的。我常常跟擔心孩子長不大的媽媽開玩笑:換成是我,一聼到‘吃飯了’,想到又要挨駡了,躲都來不及了,誰會想要吃飯?

做功課的道理,又何嘗不是這樣。功課做完了,爸媽一看:字怎麽寫的歪歪斜斜的,字寫錯了,數學這幾題錯了……等等。好不容易寫完功課,卻換來一頓批評(過程中,也許已被唸:不專心,動作太慢,拖拖拉拉等等)。將心比心,你會喜歡做功課嗎?還是能拖就拖,拖到最後一分鐘,或甚至不做。反正,不論如何,總是挨駡,不如玩個痛快。這是,我對孩子不愛做功課的一個分析。(當然,還有其他可能原因,只是這個原因是我們可以掌握,改善的)。

所以,在陪孩子學習‘寫作’這個課題時,能文(内容)圖(字)並茂當然最理想。在兩者不能兼顧時,請想清楚什麽是你的優先考量。是不是寧可花多一些時間陪孩子討論一些想法,增加孩子的分析和表達能力,提升創作的深度和意願,而不是斤斤計較於字的美醜。等孩子的手指肌肉和眼手協調夠成熟了,再鼓勵孩子在字體上求進步。

Monday, March 31, 2008

從認知發展談幼兒管教--錄音整理之四

有一個媽媽,提了一個問題,在博物館的時候,孩子在玩,旁邊有其他小朋友。我們當然要他和其他孩子輪流,但有些孩子問都不問就把孩子手上的東西搶走了,這時候我們應該怎麼辦?

你們的孩子在那裏玩得正開心,有一個孩子過來就說我也要玩,然後馬上把它搶走了,你們會怎麼辦?答:“白他一眼,然後把小孩帶走,或者爸爸出面把東西搶回來……”那對方孩子會大哭,我們會覺得很尷尬,而且是爸爸出面把東西搶回來,有點以大欺小。事實上,還是可以做把東西拿回來的動作。我們去跟對方孩子說的語氣可以是比較溫和的,跟他說你要玩的這個玩具是要等的,等他玩好了之後就輪到你。這樣做其實對雙方的孩子都是在教育。你一方面示範給你的孩子看,是你對的時候你是可以保護自己的權益的,對另外一個小孩子你是在教他你要學會等待,學會尊重別人,學會對方還在玩,不可以過去問都不問就這樣搶走。

有時候事情也沒有那麼順利,因為有些小孩你搶了,他就會大哭。如果你們是在朋友家聚會的話,我會百分之百鼓勵你們這麼做。小孩子互搶玩具,父母可以作一點介入,然後協助兩個孩子來看待這件事情,把它當作一個教育的機會。你們和朋友之間有一個共識,把小孩在爭吵的時候變成是在教育他們的時候。到外面去,比如到公園,碰到的是陌生人,我還是建議這樣的介入,可是你介入的時候,結果有時不是我們預測的。

假如你跟那個小孩說這個玩具你要還給他,你要等,可能那個孩子都不理你,甚至我們把它硬搶過來,他會大哭,弄得場面很尷尬。每個父母管教自己的孩子的方式都不一樣,我曾看到有些孩子把別人打哭了,搶了東西,媽媽在旁邊都不講話,她好像在默許,覺得自己的孩子能這樣很不錯。的確是有這種父母,他覺得他的孩子就是要這樣具侵略性,他才能在這個世界上生存。碰到這種情況,你想要趁這個機會去教育孩子是不太可能。通常我會把孩子帶走,但是事後,我會跟我孩子解釋,我們仍要講理。今天我們碰到不講理的人,不理他了,因爲講了也沒用,但並不表示贊同他的行為,我們不要讓自己變成和他一樣,是不講理的人。我還會跟他講,有些孩子只是他還沒有學會跟人家分享、輪流,並不是壞孩子。
這裏,你們還要有另一個心理準備。就是如果你把孩子教得很乖,所謂乖就是很講理,出去的時候,他知道別人在玩,就應該徵求別人的意見,在旁邊等著。也許等了十分鍾都沒有人要給他,他也不敢去搶,他是個很講理的孩子。慢慢長大,也許是到五、六歲的時候,有時候回來他們會跟你講,很不公平啊,為什麼我會這樣做,別人不會這樣做啊?

如果你的孩子你教他教得合情合理,在外面他會碰到很多不講理的孩子,他們回來會很委屈的。我們這時候只能安慰他,要體諒他的感受,他的情緒,然後還是肯定他的行為是好的,鼓勵他還是應該繼續這樣做。這個過程對這些講理的孩子不是那麼容易,事實上不是一個很快樂的過程。如果你們的孩子很講理的話,碰到這種情況,你們就多花點心思,安慰他,陪他度過這一段,因為到了小學以後,類似這樣的問題就比較小一點,那時候他們也比較大了,語言表達能力也比較好,所以他們自己會處理這種情境。可是小一點的小孩,0~5歲的小孩,在這期間認知發展的成熟度差距比較大,所以有些孩子會分享,有些孩子怎麼講也講不通,這個都不是對錯的問題,也不是好壞的問題,純粹是每個人在成長的步調上的成熟度不同,我們要接受我們的孩子,用比較理性的角度教養他。

Wednesday, February 13, 2008

送給孩子一生最重要的禮物- --陳姝伶 余怡菁新書發表會

在孩子十八歲成人, 離家高飛時,
你希望他帶著什麼離去?
有什麼樣的東西 是可以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
是他一輩子都用之不竭的?


如果你也想培養自動自發 熱愛學習 自信又快樂的孩子
請來聽聽陳姝伶談新書"教出這樣的好孩子----幼教博士陳姝伶的媽媽經"


二月十六日(週六)下午二時至四時
南灣世界文化廣場
1606 S. De Anza Blvd., San Jose, 95129
408-873-3233

Monday, February 4, 2008

陳姝伶演講“如何挑選幼兒園?”

家庭資源計畫(Family Resources Program)主辦免費親職講座

“如何挑選幼兒園?”
(How to Choose Child Care?)

陳姝伶博士主講
Presenter: Dr. Shu-ling Chen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時間: 二月十二日日(週二)晚上六時至八時
地址: 8th Grade Classroom, St. Joseph of Cupertino School,
10120 North De Anza Boulevard, Cupertino

免費托兒 須事先預約

報名方式: 電話: 408-255-8033 分機152
網路:frp@cupertinocommunityservices.org

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從認知發展談幼兒管教--錄音整理之三

在這個階段裏,就是很強的自我中心,他比較egocentrilism。這個我想是所有父母最頭大的問題。所謂自我中心就是說他只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裏,甚至于擴散出來的解釋是說他認為你們的想法都跟我一樣,全天下就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的想法。

他們這種自我中心也會表現在解釋事情上。我們以前也問過一些孩子,太陽是做什麼的?很多孩子就說,太陽是給我溫暖的。常常你問他這個東西要做什麼,他都是會說因為要讓我開心啊,因為讓我喝起來不會口渴啊,全部都是以他為中心的。他在認知上會這樣講,在行為上就是覺得什麼東西都是我的。

所以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我想玩的時候,我覺得你也會同意,你會讓我玩。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家裏只有一個小孩還發現不了問題,一旦跟朋友的小孩接觸,或者家裏有兩個小孩,就會發現,一天到晚要搶,覺得東西都是我的,甚至有人到你家來玩,你跟你的孩子事先都講好了有朋友來,我們要跟他們分享玩具,要一起玩,他也跟你點頭,答應了,可是人家一進門,每拿一樣東西他就去搶過來,一直在護他的東西,覺得這每樣都是我的,這都是正常現象。

這樣的一個階段,我覺得你們最大困擾可能就是在社交的時候。你們會覺得小孩子好像變得很沒有家教,出去又不會分享,還會搶人家的。首先,你要先去掉這個“沒家教”的標簽,不要把它貼在你的孩子身上。然後你們也要去掉一個想法,就是不在乎人家覺不覺得你有沒有家教。

三歲的孩子會跟人家搶玩具,其實是要教他,但是他那個行為並不是代表父母沒有教好,也不是代表孩子性格可惡,都不能這樣解釋,你是要趁那個情境去教他,而不是在那個時候生氣。要突破這個自我中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讓他多跟同齡小朋友玩。如果你有把他送去preschool,他跟別人說、學的機會比較多的話,要突破這個自我中心這個想法的機會會比較大。

如果一個小孩在家裏給爺爺奶奶帶,平時很少看到同年紀的孩子,那他出去碰到同齡孩子要跟他們玩的時候,他就不知道怎麼跟人家玩,會跟人家搶玩具的話,你們就要多包容你們的孩子,因為要突破自我中心,就是一定跟同年紀的孩子相處,而且如果有爭吵的情況,就更好。為什麼呢?我們通常都會在旁邊覺得很不安,平常他們能夠很和氣的玩的話當然很好,可是我們去搶人家的或者人家搶我們的玩具,這兩種情況可能都不是很好,都不是很快樂的時光。一方面我們很尷尬,一方面又很心疼,看我們的孩子被搶,哭成那樣也很心疼,我們去搶人家又覺得很過意不去,這兩個情況都是教你們的孩子的最寶貴的時光。

在這個時刻我們要教孩子,那怎麼教呢?就是你要介入。你的孩子年紀越小,我們要介入的情況就越多。年齡大一點,四、五歲以後,語言可以表達得非常流利的話,你可以在旁邊看著,讓他們自己去處理,讓他們把彼此的想法、感受,跟對方講清楚。

Wednesday, January 2, 2008

從認知發展談幼兒管教--錄音整理之二

2~7歲這一個階段最有趣,這個階段大腦的發展是最有趣的,所以你們的孩子比如講了一些話,做了一些事,如果你們可以的話,把它寫下來,或者把它錄下來都好。這樣的事情在他進小學以後就不太會發生,也就是他們的認知發展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比較有邏輯,比較會思考,這些可愛的現象通常就不會發生了。
這個階段叫做前運作階段,這個名詞你們可以不用在意,跟前面那個階段比起來有所不同。第一個,他開始會用一些象徵性的符號來運作他的大腦,比較會抽象思考。所謂抽象思考其實最直接的就是,他開始用語言,會講話。語言其實是個抽象的符號。譬如說這個東西很漂亮,“漂亮”是個很抽象的概念。開始會用語言來表達一些意思、想法,這就是0~2歲孩子和2~7歲孩子的一個最大的不同。

另外一個,就是智力上 “視覺恒久性”概念的發展。這個跟物體的恒久性不一樣。物體的恒久性是東西不在眼前,還是存在。視覺的恒久性是表示,東西的大小、形狀、顏色不會因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不同。我自己有一個經驗,有一次我去燙頭髮,回家我的小孩子看我的時候就大哭,我就一直跟他說,“我是媽媽”,他看了一會兒,發現聲音聽起來是媽媽的,才停止哭。又譬如常常去一個朋友家,每個星期至少去一次,叔叔,阿姨常常看到,為什麼孩子每次都那麼怕生,害羞?第一個,有可能他的個性本身比較害羞,就是不願意在公共場合跟別人打招呼。

另外一個就是,如果是比較小的小孩的話,他在認知發展上,還沒有進入視覺上的恒久性時,每次見面,阿姨若是換了髮型,或穿了不一樣的衣服,對他們來説,只要是外觀的東西稍有轉換,他都覺得這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你不要假設常常看到的東西,或常常去這個地方,孩子就不會害怕。因爲你常常去的某一個地方去,也許就是陽光不同,或者剛好有個東西稍微做個變動,對你的孩子看起來,每一個這樣的變化,都是一個新的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平常的,理所當然的。但對他來講,這個東西我要先觀察一下,才敢去接觸。這時候我們就要有耐心。你要給他一段緩衝的時間,讓他自己慢慢去調試。他什麼開始想跟這些東西有互動,接觸,不要勉強他。

如果你對他講,這裏我們都來過啦,這個我們都看過啦,這個我們都做過啦,對他來講可能還是沒把握,你在旁邊不要心急。不要生氣“我跟你保證沒有關系了,你怎麼還不動”。你的孩子,他的大腦覺得不確定真的可以跟它互動的時候,你就要允許他這樣,允許他有這麼一段時間,整理一下腦袋,不要去催他。

這個階段裏還有幾個現象,一個是具體性,就是說他對于物體性的判斷常常受限於直覺,或者看到的東西來影響,它不是一種邏輯的推理。譬如說,常常用一個人的大小來判斷一個人年紀的大小,所以就像我兒子和女兒,他到五歲之前個子都比他妹妹大,我們出去,別人都知道我們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等到兒子七歲時,妹妹五歲,跟他一樣高,我帶他出去,踫到的叔叔,阿姨都說是雙胞胎,因為他們覺得兩個人的身材一樣,年齡就會一樣,等到我兒子九歲,女兒七歲的時候,女兒比兒子高半個頭,所以我們出去的時候,就變成姐姐跟弟弟,大人會這樣,小孩子也會這樣。

我曾經碰到一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四歲,有一次我去她家,大家說起“姑姑”,然後她就說“姑姑”是什麼?我就說我是個“姑姑”,我是個“妹妹”,我有哥哥,我哥哥的小孩就要叫我“姑姑”,結果她竟然跟她媽媽說,“媽媽,她那麼老了怎麼還是妹妹?”她就覺得妹妹就應該是小小的,看我那麼大,怎麼可能是妹妹。這樣的童言童語有多麼可愛,就是這個階段才會說這種話。

再一個就是片面集中性,他看事物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忽略了另外一面。有一天,我兒子和女兒各吃一碗小藍梅。我兒子一下子就吃完了,我女兒則是一個一個地吃。等兒子吃完了,她還剩下大半碗,兒子就過去說,“妹妹,分我吃”。女兒說,“好”。兒子就一把抓了四顆,女兒就說,“嘿,哥哥,不可以,你怎麼可以抓那麽多?”兒子就放回去,然後站在旁邊吃,一次只吃一顆,吃了十幾顆,女兒都沒關係,為什麼?這就是片面集中性。她只集中在,一次只拿一顆,一顆不多。一把則是很多,總數加起來她吃虧多了,但她卻可以接受。所以有時候你在叫小孩子做事情,他一直叫不要不要,你換個角度,他可能就OK了。

你要能知道他集中在哪一個點上,和孩子應對時就會容易許多。譬如,有些孩子是很愛吃飯的,有些是很不愛吃飯的。如果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數量而不是面積,對於那種很愛吃飯的,又怕他吃太多的小孩,我會建議你把同樣一個東西,比如說一塊餅乾,切成五、六片,拿給他,愛吃東西的他一看,六個,覺得他吃了很多,很滿意。你要是給他好大一塊,他吃完了還要,為什麼?因爲只吃一個,不夠。可是你給他五、六片的時候,他覺得好多,就會很開心。那種不愛吃的小孩子,你覺得小孩子還小,把它切成小塊小塊的,一塊分成七、八片,他一看就覺得怎麼那麼多,給他一個好大的,然後跟他講,媽媽只給你一個,你看,你只要吃一個就好了。所以善用這個片面集中的特性,看准了孩子是屬於哪一型的,使一點點技巧,跟他互動的時候就會比較輕鬆。

還有另一個觀念,叫做非可逆性。意思就是說有些東西雖然改變了它的樣子,但事實上它是可以恢複它的原貌,比如說餅乾,你把它切成四片,合在一起的時候,事實上還是一片餅乾,非可逆性指的是你的孩子覺得東西是沒辦法還原的。當你的孩子還沒有這樣的概念時,他說我想吃這塊餅乾,你覺得這麼大一塊,他會噎到,趕快把它剝成兩半,他馬上大哭說,“我不要吃了,我不要吃了”,你說為什麼?他說那已經不是我的餅乾了。因為他覺得不是原來的了,如果你再用膠帶粘起來,你看就是剛剛那個餅乾啊,沒有變啊,可是對他來講已經破碎了,就是說樣子已經變了,就已經不是他原來東西了,所以他就會跟你鬧。有些孩子他吃的東西,他已經有了概念,桔子是長什麼樣子,如果你每次切一個樣子,哪一天換個樣子切給他,他就不吃,因為那就不是他想象中的東西,他就是沒有辦法轉換這個念頭。你稍微做一個變化,你的孩子是要適應的,他在沒有辦法適應而跟你抗拒的時候,你就要知道這是自然現象,不是故意跟你找渣,也不是固執,不講理。絕對不是,他的腦袋目前就只能做這樣的思考,他是需要協助的,需要你幫他一起度過這個階段。這個階段要怎麼去突破,在日常生活裏,你多給他機會去接觸事物,就會慢慢地增加他認知發展的成熟度。如果你平常很少讓他動手接觸一些想要玩的東西或一些動手機會的話,那麼你就剝奪了他學習的機會。

提問:“老師,我兒子胃口很好,那怎麼判斷他會不會吃得太多啊?”答:“是不是體重很不正常地增加?”問:“一般三歲的孩子都是很瘦啊,他現象就像嬰兒一樣,胖呼呼的,好多肉,每次帶他去見朋友,朋友都說,都變胖了,他平時運動量也是蠻大的,在學校戶外活動也是蠻多的。”答:“我覺得這個小孩如果身高也有增加,在醫生的growing chart(成長圖表範圍)裏,應該都沒有問題。”

Monday, December 24, 2007

從認知發展談幼兒管教--錄音整理之一

曾對一組有0-5歲的爸爸媽媽做了一個從認知發展談幼兒管教的講座。承蒙朋友把錄音整理出來。全部内容將陸續登出。


今天講幼兒認知發展這樣一個主題,是想協助你們了解孩子的小腦袋是怎麼樣在想事情,你們就可以用比較輕鬆的態度去面對他了解了以後,你們會覺得我的孩子其實沒有問題,很多孩子都會這樣子而放心不少。而且當你換個輕鬆的態度去看他的種種,你在跟他互動的時候,比較不容易動怒,不會一下子就生氣了。

我想,你們的孩子有些可能比較大一點,不過我還是從0歲開始跟大家介紹,讓大家會有一個比較完整的認識。
孩子的認知發展,第一個階段,叫作感覺動作的階段 (Sensori-Motor Stage),當然講這個名詞你們可以不用記它,最主要的是0~2歲的孩子,甚至0~5歲的孩子,在成長的過程中,就是要讓他多聽、多看,然後,聞、嘗、摸,就是我們所說的五官的感覺,是他最需要的。對他來說,是認識這個周圍環境裏需要用的各種方法。
所以你們可能發現你們的孩子在走路之前,都還在被你抱來抱去的時候,還比較好應付他,可是等到他開始爬的時候,你就發現他要到處摸,到處看,會走路了以後,更是家裏每一個地方都要去,尤其是媽媽在的地方最想去,像廚房。媽媽如果呆在廚房,他就一定要跟著去,然後到處都要摸,到處的抽屜都要開。為什麼?這就是要滿足他的一個認知,求知的欲望,就是這種力量在驅動他去做那些行為,而他能做的就是靠他的五官摸索、聽、看。

對他本身來講,這些行為都是對的,因為他在探索,想學習。可是對我們父母來講,為什麼你會在處理上覺得比較辛苦,因為他不知道東西安不安全,有些東西到底可不可摸,摸了會不會發生危險,他們沒有判斷的能力。另外像一些擺設,對你們來說有多大的價值,他也不知道,他沒有價值觀念,對你來講可能是媽媽送的,或者是你們夫妻去蜜月旅行買的一個紀念品,擺在那裏看,你就會不時的想起當初你們甜蜜的時光,如果孩子拿起來往地上摔,把它摔破了,你又心急,又心痛,罵他,他也是一臉茫然,因為對他講,東西拿到,不小心會破,不是故意要去弄破,可是對你們來講,為什麼會又急又痛?因為那個東西對你們有意義,有價值。可是你的小孩不知道這件事,他只想到那個東西看起來很漂亮,他想去摸,可是他在摸的過程中,他的手眼協調沒有那麼好,所以他一滑手,就會打破。

如果你們想避免這些情況的話,你就要知道,家裏一些對你比較有重大意義或者比較有價值的東西,在你的孩子幼兒階段,盡量收起來,不要放在很明顯的地方,而且你如果說,我叮嚀過他,這個東西你不要去碰,可是你越講,他就越要去摸,因為他會覺得媽媽說這個東西不要碰,不知道碰了會怎樣,就要去試試看,他就是會有這樣的一個好奇心。

所以0~5歲是小孩子的好奇心非常旺盛的時候,有一個會促使他到處去摸,到處去看的動力,所以家裏要提供他一個可以很自在,沒有憂慮的探索的環境,後面不會有媽媽拼命地在叫:“不要這樣子”,“不要過去”。提供這樣一個情境是你的責任,所以家裏該收的東西就要收,危險的東西要把它弄得很安全,一些抽屜,不想讓他打開就要鎖起來,市面上不是有很多保護兒童安全的各種裝備嗎?你可以安置就把它安置,這樣你安心,小孩子在家裏活動也放心,這是第一個跟大家分享的一個想法。

小孩子在一歲之前,很多媽媽會問到一個問題,小孩子在哭的時候,我可不可以抱?理論上分兩派,一種是不要抱,抱了你就是在寵他,你就會讓他養成讓人抱的習慣,可是另外一派主張要抱,因爲相信小孩子在0~1歲時,心裏層面上正在發展一種是安全感,一種對人信任的感覺。

想想看,一個孩子在媽媽的子宮裏,就是被保護的,就那麼一個小空間裏,他那種感覺是很安全的,很溫暖。等到他出生了,是這麼大一個空間,還有燈光明暗的刺激、聲音大小,這些對他來說是很不習慣的。有些孩子可能適應度比較快,很快能夠接受,不會隨便哭鬧。可是每個孩子接受外界刺激的反應不一樣,所以你的孩子碰巧是那種會一直哭的,然後你抱他起來,他就會很安靜,很舒服的躺在你懷裏睡覺的話,我建議你,在0~1歲之間,要多抱他。

0~6個月他對外界的認知,還有很多的問號,媽媽抱著他,他就很舒服,很有安全感,這是他最迫切需要的感覺,所以你一定要給他。抱也不會要一直抱到一歲,為什麼?因為孩子到五、六個月大,開始會翻身,會爬的時候,他開始有能力去探索這個世界,你如果要抱他,他有時候也會掙紮,所以不是你想抱他,他就會一直讓你抱著。

0~1歲的孩子,在認知發展過程中的一個特質,就是物質恒久性,這個名詞的意義就是說,孩子會以為他的東西只要不在我的面前,就不再存在了。所以媽媽一旦走開,他就哭得好大聲,因為他覺得你已經不見了,可是當你回來,他又很開心,然後你不見了,他又要哭,一直到一歲以後,他才會知道即使東西不在眼前了,但還是存在的。這就是爲什麽五個月大的時候,你跟他玩peek-a-boo的遊戲,他會非常的開心。因為他覺得你突然不見,又突然出現,十分有趣。

一歲的時候有另外一個認知的特質,發現他跟媽媽是不同的個體,在那之前,小孩認為他跟媽媽是一體的,所以等到他開始會走路,開始有這種物質恒久的特性的時候,他突然發現我跟媽媽原來是兩個不同的個體,可是這樣的現象對他來講是好還是不好?其實對他本身來講是好的,他突然覺得自己是一個可以獨立自主的個體,他很高興,可是心裏又會很焦慮,為什麼?我跟媽媽不一樣,這個世界完全要靠我自己,我還是會擔憂,還是會擔心,這就是我們心理學上講的“分離的焦慮”。

分離的焦慮就是一方面高興自己可以獨立自主,另一方面又捨不得和媽媽分開。所以,在這個階段,可能是1~2歲之間,你會發現小孩子,如果你要送他去別人家,比如說保姆家,然後跟他說再見,他都會哭得很大聲,他捨不得跟你分開,這就是我們說的一種分離的焦慮。這樣的一個情況,是無可避免的。你們都要上班,都要把小孩子送出去,現在有些是公婆或者爸爸媽媽在家裏,幫你們帶孩子,這是很幸運的,你們出門和孩子說再見,有時候孩子還是會哭一下,久了之後他就會習慣了,但是那哭一下其實就是在那一刹那他捨不得離開你,你們也不用太心疼,不用覺得這樣跟孩子分開,會不會讓孩子心裏有問題?不會。沒有那麼嚴重。就像我們大人一樣,跟父母,朋友分開,也會捨不得,那就是分離的焦慮一種延續,只是我們知道怎麼去克制,但是小孩子會用哭直接表現。

在這個階段,很多媽媽就是因為小孩子有這個分離的焦慮,常常要和孩子分開的時候就會偷跑,當她把孩子送到朋友家的時候,趁他在玩,就想偷跑,因爲跟他說再見,他就會哭,所以甘脆不跟他說再見就跑了,等孩子轉身一看,媽媽不在了,會哭,也不管了,反正也沒聽到,就沒有罪惡感。但是,我建議不要這樣做。如果曾經做過的話,你的孩子要跟你分開的反應會更加激烈,會特別害怕。如果你跟他說媽媽一定要走,一定要跟他分開,但是媽媽一定會回來接你,跟他做這樣的保證,然後你真的回來接他了,他會慢慢從這個過程中知道,我跟媽媽分開是必然的,可是媽媽一定會回來接我,他對你就產生了信任,他心裏也感覺很安全,因爲他知道我有什麼東西可以等待。如果你在他玩得很開心的時候跑掉,到下午你還是會出現,可是對你的小孩子就是一個沒有辦法預測的事情,所以事實上會增加他的焦慮。因此,你們如果曾經偷跑過,你們的孩子到現在還是跟你分不開的話,那是很正常的。

所有在成長中的孩子,對于他外在的環境,如果可以讓他先預知的話,他心裏的安全感會比較高。如果你能事先讓你的孩子知道明天等一下或明天要做或會發生的事情,凡事可以預測,表示他比較能掌控自己,這樣的感覺會讓他較有安全感。所以你在陪伴孩子的過程中,晚上睡覺時跟他說,明天要做什麼事情啊,吃什麼早飯啊,我們要去上學,去了學校之後,可以做什麼事情,稍微跟他提一下,那他會知道我有什麼事情可以期待。當然,唯一例外的是,你的孩子如果很怕看醫生,明天正好要看醫生的話,那就不要在晚上跟他說,否則那個晚上他就會睡不好覺,就開始擔心明天我要看醫生。你隔天早上還是可以跟他說,你可以跟他說今天放學媽媽來接你,我們有個門診,他還是會害怕,但是最起碼他會有個心理準備。所以你跟你孩子互動的時候,你可以多說一些你們要做的事情,這樣他比較會有安全感,同時對你也比較信任。這是0~2歲這一個階段應該注意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