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November 29, 2007

吃飯,皇帝大(之一)

孩子年幼的時候,吃飯問題往往是父母最困擾的問題之一。我常被問到的有:
「孩子只吃白飯、水餃皮、包子皮,其他都不吃怎麼辦?」
「孩子偏食,只吃肉不吃菜(或只吃菜不吃肉)可以嗎?」
「只喝牛奶,不吃其他的東西怎麼辦?」
「孩子一頓飯吃了好久,要不要限定時間?」
「要不要餵飯?」
「可不可以邊吃邊看電視?」
「什麼時候要注意孩子吃飯的禮貌?」

問問題的媽媽往往一臉憂心忡忡,就是擔心孩子營養不夠長不大。愈操心,自己的焦慮就愈強,無形中把壓力加在孩子身上都不自覺,飯廳成了戰場,吃飯成了母子間的拉鋸戰。套用一位媽媽的話:「日子過得好辛苦!」

改變孩子偏食習慣的方法

心理學上有所謂的敏感期,是指最容易進行學習的一段期間。○到二歲是對食物的敏感期。孩子從六個月接觸固體食物以後,一直在探討自己的口味,所以做父母的在這階段多提供他嚐試各種食物的機會,可以幫忙子女未來在對食物的選擇上較具彈性,才可能避免對食物的偏執。

許多媽媽因爲擔心孩子吃太少,因而只煮孩子喜歡吃的食物,殊不知改變孩子偏食習慣的方法,就是要讓孩子有機會品嚐各式各樣的食物。孩子一開始會抗拒,可以鼓勵,不要勉強。有位媽媽提供一個妙方。每次煮飯時,有一兩道菜是孩子喜歡的,一兩道菜是孩子没吃過的,在孩子肚子餓的時候,先上没吃過的菜,孩子會比較肯去試,有時嚐了覺得不錯,就多了一項願意吃的東西。不過,提醒一下自己有偏食習慣的父母,如果你要求孩子吃你自己都不喜歡但營養的東西,孩子不吃,請不要生氣。因爲你沒有做「好」的示範。

在一場小兒科醫師的演講裡,聽到了幾個想法和大家分享:
一、 孩子一歲以後胃口自然會減少,不必強迫他吃,不然有可能會長成超胖娃娃。
二、 孩子的身體知道自己的需要,他愛吃什麽就讓他吃(不健康的零食除外),食物均衡的考量先放下。
三、 孩子吃的少,先別焦急,注意孩子的精神狀態,如果每天精神奕奕,加上有定期身體檢查,就不必擔心。

希望這些看法可以舒緩父母們的擔憂。

Monday, November 19, 2007

危機也是轉機

打自孩子小的時候,碰到挫折,我鼓勵他們的話常常是:「沒有不能解決的問題。與其傷心、難過,不如把那些精力用來解決問題。」女兒九年級時,發生了一件“失畫記”,給了她一個實證的機會。

有一天下午三點接到她的電話:「媽媽,我需要留在畫畫課,因爲我畫了二星期的圖找不到,明天要交卷,我要趕工一下。」「畫怎麽會不見?」「不知道。整個教室找遍了,老師也幫忙找,就是沒有。」四點接她時,把她剛畫的圖給我看:「丟掉的那張比這張好太多了。二星期來,每天畫,等顔料乾了,再往上繼續塗不同的顔色,十個鐘頭的心血全没了,我……」女兒哭了起來,非常傷心。

看女兒哭,很心疼,安慰她:「不要哭。」(說完馬上後悔,犯了自己所說“不尊重孩子感受”的錯誤)「花了那麽多時間畫的圖的丟了,我很難過,爲什麽不能哭?」女兒邊哭邊抗議。「的確是件令人很傷心的事,你就哭吧。」頓了一下,我對女兒說:「圖怎麽不見的,我們不知道。但如果是有人惡意的行爲,你現在的傷心、沮喪、和生氣,可能是那個人想要的結果,讓你很miserable(慘兮兮)。」女兒竟然停止哭泣:「媽媽可不可以帶我去買一些顔料,我想晚上重畫一張。」「好哇!媽媽相信你可以畫出一張更好的。」「嗯,我可以畫一張更棒的。」

回到家,晚餐特地煮了她最愛的烏龍麵幫她打氣。從六點半到十點,整整三個半小時,歷經使用吹風機把畫吹乾,再往上一層又一層的加顔料的過程,終於完成了另一副畫。我稱讚她:「問題發生了,你沒有把精力放在沮喪、抱怨上,而能想辦法去解決它是最好的態度。」她則得意的說:「而且畫得更好。我還加了一些上一張圖沒有的細節。」可不是,危機往往就是轉機,問題一定可以解決的。

Monday, November 12, 2007

利人又利己的好事!

有位媽媽很難過的對我說:「同學的媽媽打電話來説,你的女兒數學不好,你要好好的教她,不要一直煩我女兒。」也曾有位媽媽忿忿不平的說:「現代孩子怎麽這麽壞,有問題就一直找我女兒,等我女兒有問題找她,就推説不知道。」或許是擔心教別人會花太多時間,或許怕教會了同學,成績上有了競爭對手。不管那一種理由,對不肯教他人的孩子都是一大損失。

我把聼來的事情和孩子討論,還故意反問他們:「你們爲什麽肯教同學,不怕他們比你好嗎?」兒子一副“你那是甚麽問題”的表情回答說:「把別人都教會了,周遭的朋友個個聰明,遠比不教別人,只有自己聰明而別人笨,好太多了。你喜歡有一堆笨朋友嗎?」」

女兒的理由更精彩。 她說:「教別人時,對自己最好,因爲等於複習了一次。」兒子馬上讚同:「我教了同學以後,就不用再讀了。」 女兒又說:「當自己的説法別人聼不懂時,逼自己想另一套説法,很具挑戰性。換了説法,別人懂了,很有成就感。所以教朋友是利人又利己的好事。」

把自己會的和朋友分享有這麽多好處,如果你的孩子有能力教別人,請多鼓勵他這麽做吧!

Monday, November 5, 2007

教孩子輸得起

棒球季節,有一位叫勞福的先生和兒子去看球賽。注意到有些孩子整場球賽都没出場。他的兒子告訴他爲了贏球,教練只讓最好的球員出場,其他只是備用。他替那些坐冷板凳的孩子感到難過,他去徵召那些孩子,決定組一新的球隊。孩子陸陸續續來了。球隊的規則是每一個人都要上場,每一個人都可以選他想擔當的位子。如有個又瘦又小的孩子想當投手,他就是投手。球隊的目的是大家玩得開心(play a good game and have a good time)。球隊的另一規定是父母們可以看練習,但不可看球賽。

這支球隊沒有錢買設備,練習場是一塊農場旁的荒地。第一次練習時,用汽車椅套當一壘,夾克當二壘,三壘是一堆牛糞,本壘則是塊石頭,一切非常克難。可是大家玩得很高興,尤其是尼克盜三壘,衝入牛糞時更是高潮。

愈來愈多的孩子加入,同一鎮上其他三隊的教練一起去找他,責備他搶走他們的球員,並丟下一句:「沒有人要看失敗者(Losers don’t draw crowds.) 」。的確,整個球季場場皆輸,可是每個孩子都歡歡喜喜上場,開開心心的回家。勞福的哲學是:「孩子在其一生學到的都是如何去贏,但從來沒有人教他們怎樣可以輸得起」。「孩子應該學習在面對輸的時候,知道什麽是重要的,也知道什麽是不用介意的 (Kids go all through their lives learning how to win but no one ever teaches them how to lose. They need to know what is important to lose and what isn’t important.) 」。

我在來美國第一年讀到這個故事。看到那句「沒有人教他們怎樣可以輸得起」,非常的震撼。因爲 在這個講求贏,只在乎成功的社會裏,輸和失敗是令人不能忍受的事。

難道要和孩子說輸贏都沒關係嗎?孩子會不會對比賽不當一回事,不認真?很多父母有這個疑慮。

贏,可以帶來成就感,化為動力,是好事,可以設為追求的目標,但同時應引導孩子去了解美國球隊教練最喜歡鼓舞孩子的名言:「輸贏是其次,重要的是你怎麼打這場球。」(It‘s not about whether you win or lose; it’s how you play the game.) 的真義。讓孩子明白過程中的努力與付出和結果一樣重要。把比賽當成是向他人觀摩學習的好機會,輸了正可以認清自己能力在那一個層次。比賽一定有輸有贏,重要的是協助孩子好好準備,鼓勵孩子全力以赴(Try your bes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