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hursday, January 10, 2008

從認知發展談幼兒管教--錄音整理之三

在這個階段裏,就是很強的自我中心,他比較egocentrilism。這個我想是所有父母最頭大的問題。所謂自我中心就是說他只沉浸在自己的想法裏,甚至于擴散出來的解釋是說他認為你們的想法都跟我一樣,全天下就只有一個想法,就是我的想法。

他們這種自我中心也會表現在解釋事情上。我們以前也問過一些孩子,太陽是做什麼的?很多孩子就說,太陽是給我溫暖的。常常你問他這個東西要做什麼,他都是會說因為要讓我開心啊,因為讓我喝起來不會口渴啊,全部都是以他為中心的。他在認知上會這樣講,在行為上就是覺得什麼東西都是我的。

所以我的東西是我的,你的東西我想玩的時候,我覺得你也會同意,你會讓我玩。就是因為有這樣的想法,家裏只有一個小孩還發現不了問題,一旦跟朋友的小孩接觸,或者家裏有兩個小孩,就會發現,一天到晚要搶,覺得東西都是我的,甚至有人到你家來玩,你跟你的孩子事先都講好了有朋友來,我們要跟他們分享玩具,要一起玩,他也跟你點頭,答應了,可是人家一進門,每拿一樣東西他就去搶過來,一直在護他的東西,覺得這每樣都是我的,這都是正常現象。

這樣的一個階段,我覺得你們最大困擾可能就是在社交的時候。你們會覺得小孩子好像變得很沒有家教,出去又不會分享,還會搶人家的。首先,你要先去掉這個“沒家教”的標簽,不要把它貼在你的孩子身上。然後你們也要去掉一個想法,就是不在乎人家覺不覺得你有沒有家教。

三歲的孩子會跟人家搶玩具,其實是要教他,但是他那個行為並不是代表父母沒有教好,也不是代表孩子性格可惡,都不能這樣解釋,你是要趁那個情境去教他,而不是在那個時候生氣。要突破這個自我中心,最好的方法就是要讓他多跟同齡小朋友玩。如果你有把他送去preschool,他跟別人說、學的機會比較多的話,要突破這個自我中心這個想法的機會會比較大。

如果一個小孩在家裏給爺爺奶奶帶,平時很少看到同年紀的孩子,那他出去碰到同齡孩子要跟他們玩的時候,他就不知道怎麼跟人家玩,會跟人家搶玩具的話,你們就要多包容你們的孩子,因為要突破自我中心,就是一定跟同年紀的孩子相處,而且如果有爭吵的情況,就更好。為什麼呢?我們通常都會在旁邊覺得很不安,平常他們能夠很和氣的玩的話當然很好,可是我們去搶人家的或者人家搶我們的玩具,這兩種情況可能都不是很好,都不是很快樂的時光。一方面我們很尷尬,一方面又很心疼,看我們的孩子被搶,哭成那樣也很心疼,我們去搶人家又覺得很過意不去,這兩個情況都是教你們的孩子的最寶貴的時光。

在這個時刻我們要教孩子,那怎麼教呢?就是你要介入。你的孩子年紀越小,我們要介入的情況就越多。年齡大一點,四、五歲以後,語言可以表達得非常流利的話,你可以在旁邊看著,讓他們自己去處理,讓他們把彼此的想法、感受,跟對方講清楚。

Wednesday, January 2, 2008

從認知發展談幼兒管教--錄音整理之二

2~7歲這一個階段最有趣,這個階段大腦的發展是最有趣的,所以你們的孩子比如講了一些話,做了一些事,如果你們可以的話,把它寫下來,或者把它錄下來都好。這樣的事情在他進小學以後就不太會發生,也就是他們的認知發展進入到下一個階段,比較有邏輯,比較會思考,這些可愛的現象通常就不會發生了。
這個階段叫做前運作階段,這個名詞你們可以不用在意,跟前面那個階段比起來有所不同。第一個,他開始會用一些象徵性的符號來運作他的大腦,比較會抽象思考。所謂抽象思考其實最直接的就是,他開始用語言,會講話。語言其實是個抽象的符號。譬如說這個東西很漂亮,“漂亮”是個很抽象的概念。開始會用語言來表達一些意思、想法,這就是0~2歲孩子和2~7歲孩子的一個最大的不同。

另外一個,就是智力上 “視覺恒久性”概念的發展。這個跟物體的恒久性不一樣。物體的恒久性是東西不在眼前,還是存在。視覺的恒久性是表示,東西的大小、形狀、顏色不會因為看它的角度不同而不同。我自己有一個經驗,有一次我去燙頭髮,回家我的小孩子看我的時候就大哭,我就一直跟他說,“我是媽媽”,他看了一會兒,發現聲音聽起來是媽媽的,才停止哭。又譬如常常去一個朋友家,每個星期至少去一次,叔叔,阿姨常常看到,為什麼孩子每次都那麼怕生,害羞?第一個,有可能他的個性本身比較害羞,就是不願意在公共場合跟別人打招呼。

另外一個就是,如果是比較小的小孩的話,他在認知發展上,還沒有進入視覺上的恒久性時,每次見面,阿姨若是換了髮型,或穿了不一樣的衣服,對他們來説,只要是外觀的東西稍有轉換,他都覺得這不是同一個人。所以你不要假設常常看到的東西,或常常去這個地方,孩子就不會害怕。因爲你常常去的某一個地方去,也許就是陽光不同,或者剛好有個東西稍微做個變動,對你的孩子看起來,每一個這樣的變化,都是一個新的事物,對我們來說都是很平常的,理所當然的。但對他來講,這個東西我要先觀察一下,才敢去接觸。這時候我們就要有耐心。你要給他一段緩衝的時間,讓他自己慢慢去調試。他什麼開始想跟這些東西有互動,接觸,不要勉強他。

如果你對他講,這裏我們都來過啦,這個我們都看過啦,這個我們都做過啦,對他來講可能還是沒把握,你在旁邊不要心急。不要生氣“我跟你保證沒有關系了,你怎麼還不動”。你的孩子,他的大腦覺得不確定真的可以跟它互動的時候,你就要允許他這樣,允許他有這麼一段時間,整理一下腦袋,不要去催他。

這個階段裏還有幾個現象,一個是具體性,就是說他對于物體性的判斷常常受限於直覺,或者看到的東西來影響,它不是一種邏輯的推理。譬如說,常常用一個人的大小來判斷一個人年紀的大小,所以就像我兒子和女兒,他到五歲之前個子都比他妹妹大,我們出去,別人都知道我們有一個哥哥,一個妹妹,等到兒子七歲時,妹妹五歲,跟他一樣高,我帶他出去,踫到的叔叔,阿姨都說是雙胞胎,因為他們覺得兩個人的身材一樣,年齡就會一樣,等到我兒子九歲,女兒七歲的時候,女兒比兒子高半個頭,所以我們出去的時候,就變成姐姐跟弟弟,大人會這樣,小孩子也會這樣。

我曾經碰到一個很可愛的女孩子,四歲,有一次我去她家,大家說起“姑姑”,然後她就說“姑姑”是什麼?我就說我是個“姑姑”,我是個“妹妹”,我有哥哥,我哥哥的小孩就要叫我“姑姑”,結果她竟然跟她媽媽說,“媽媽,她那麼老了怎麼還是妹妹?”她就覺得妹妹就應該是小小的,看我那麼大,怎麼可能是妹妹。這樣的童言童語有多麼可愛,就是這個階段才會說這種話。

再一個就是片面集中性,他看事物只看到其中的一面,忽略了另外一面。有一天,我兒子和女兒各吃一碗小藍梅。我兒子一下子就吃完了,我女兒則是一個一個地吃。等兒子吃完了,她還剩下大半碗,兒子就過去說,“妹妹,分我吃”。女兒說,“好”。兒子就一把抓了四顆,女兒就說,“嘿,哥哥,不可以,你怎麼可以抓那麽多?”兒子就放回去,然後站在旁邊吃,一次只吃一顆,吃了十幾顆,女兒都沒關係,為什麼?這就是片面集中性。她只集中在,一次只拿一顆,一顆不多。一把則是很多,總數加起來她吃虧多了,但她卻可以接受。所以有時候你在叫小孩子做事情,他一直叫不要不要,你換個角度,他可能就OK了。

你要能知道他集中在哪一個點上,和孩子應對時就會容易許多。譬如,有些孩子是很愛吃飯的,有些是很不愛吃飯的。如果他的注意力是集中在數量而不是面積,對於那種很愛吃飯的,又怕他吃太多的小孩,我會建議你把同樣一個東西,比如說一塊餅乾,切成五、六片,拿給他,愛吃東西的他一看,六個,覺得他吃了很多,很滿意。你要是給他好大一塊,他吃完了還要,為什麼?因爲只吃一個,不夠。可是你給他五、六片的時候,他覺得好多,就會很開心。那種不愛吃的小孩子,你覺得小孩子還小,把它切成小塊小塊的,一塊分成七、八片,他一看就覺得怎麼那麼多,給他一個好大的,然後跟他講,媽媽只給你一個,你看,你只要吃一個就好了。所以善用這個片面集中的特性,看准了孩子是屬於哪一型的,使一點點技巧,跟他互動的時候就會比較輕鬆。

還有另一個觀念,叫做非可逆性。意思就是說有些東西雖然改變了它的樣子,但事實上它是可以恢複它的原貌,比如說餅乾,你把它切成四片,合在一起的時候,事實上還是一片餅乾,非可逆性指的是你的孩子覺得東西是沒辦法還原的。當你的孩子還沒有這樣的概念時,他說我想吃這塊餅乾,你覺得這麼大一塊,他會噎到,趕快把它剝成兩半,他馬上大哭說,“我不要吃了,我不要吃了”,你說為什麼?他說那已經不是我的餅乾了。因為他覺得不是原來的了,如果你再用膠帶粘起來,你看就是剛剛那個餅乾啊,沒有變啊,可是對他來講已經破碎了,就是說樣子已經變了,就已經不是他原來東西了,所以他就會跟你鬧。有些孩子他吃的東西,他已經有了概念,桔子是長什麼樣子,如果你每次切一個樣子,哪一天換個樣子切給他,他就不吃,因為那就不是他想象中的東西,他就是沒有辦法轉換這個念頭。你稍微做一個變化,你的孩子是要適應的,他在沒有辦法適應而跟你抗拒的時候,你就要知道這是自然現象,不是故意跟你找渣,也不是固執,不講理。絕對不是,他的腦袋目前就只能做這樣的思考,他是需要協助的,需要你幫他一起度過這個階段。這個階段要怎麼去突破,在日常生活裏,你多給他機會去接觸事物,就會慢慢地增加他認知發展的成熟度。如果你平常很少讓他動手接觸一些想要玩的東西或一些動手機會的話,那麼你就剝奪了他學習的機會。

提問:“老師,我兒子胃口很好,那怎麼判斷他會不會吃得太多啊?”答:“是不是體重很不正常地增加?”問:“一般三歲的孩子都是很瘦啊,他現象就像嬰兒一樣,胖呼呼的,好多肉,每次帶他去見朋友,朋友都說,都變胖了,他平時運動量也是蠻大的,在學校戶外活動也是蠻多的。”答:“我覺得這個小孩如果身高也有增加,在醫生的growing chart(成長圖表範圍)裏,應該都沒有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