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卻對孩子提出的一些反問,當做是頂嘴,而千方百計的想去遏止它,仔細想想,這不是很矛盾嗎?
在一次聚會裏,有個四歲孩子的媽媽問道:「我的孩子這麼小就會頂嘴,怎麼辦?」我請她說說怎麼回事。這位媽媽說:「我們出去散步,孩子一直往前跑,快到轉角了,我就叫他停下來。沒想到他竟然說:『我為什麼要停下來?』這不是頂嘴是什麼。」我問她:「你的孩子想知道他為什麼要停下來,是很正常的問題,哪裏不對?」這位媽媽想了一下,笑了起來:「是啊!他只是好奇想知道他為什麼要停下來,真的沒有什麼不對啊。」
當我們要求孩子做一件事情,他反問原因的時候,我們為什麼要把他的問題當做是在頂嘴呢?我們為什麼要把它當作是孩子對我們父母權威的一種挑戰呢?我們為什麼不把它當作是孩子的一種求知慾呢?是孩子對事情的原因的好奇心呢? 我們一方面希望孩子有獨立思考的能力,卻對孩子提出的一些反問,當做是頂嘴,而千方百計的想去遏止它,仔細想想,這不是很矛盾嗎?
孩子頂嘴,你應該高興才是!
有位媽媽,孩子十二歲,很傷腦筋的問我:「我的孩子現在很會頂嘴,要他做一些事情,不但叫不動,還會搬出一堆理由,他是不是已經到了青春期?」我回答說:「你的孩子會頂嘴,你應該高興才是。」這位媽媽瞪大了眼睛:「頂嘴,是好事?妳不會是開玩笑吧!」 我告訴她,如果你把孩子的頂嘴,當做是一個你可以了解你的孩子的想法或感受的好機會,你是應該高興的。因為最起碼,你的孩子會把他的意見或情緒表達出來讓你知道。比起那些不頂嘴,但也不吭聲,父母永遠不知道他們在想些什麼事的情況好太多了吧!極端的例子裏,不頂嘴的孩子(或許是講了,父母只會罵〝頂嘴〞,乾脆沉默以對)是把心中的不滿壓抑著,等到忍無可忍了,有些就選擇離家出走,有些走上自殺之路。
體諒頂嘴背後隱藏的情緒
孩子頂嘴時候,表現出來憤怒的情緒,有時候不是完全針對父母的。譬如說,我的女兒曾經回到家,提醒她一點小事,她就非常的不高興。跟她坐下來談了以後,才發現她一整天在學校過得很不愉快,所以她的生氣,是在把累積一整天的情緒發洩出來,我說的話只是導火線而已。 經過這番了解以後,我和兒子、女兒之間有一個默契:放學回來之後,如果這一天身體覺得很累,或學校有不如意的事情發生,心情不好,就先告訴我:『媽媽,我今天情緒不好,先別管我。』(I feel grumpy or I have a bad day. Leave me alone.) 有了這番溝通 ,我尊重他們,讓他們可以有把自己的情緒化解的機會。等他們覺得舒服的時候,通常就會把困擾他們的事情說給我聽。所以,看起來是一個單純的頂嘴行為,有時候背後隱藏著孩子一肚子的委屈和困擾,我們不應該因為他頂嘴而跟著生氣,反倒要藉這個機會讓他把他的情緒宣洩出來,而且發洩的結果還能得到了解和包容。」 依我女兒的說法,不敢在外面罵人,回來卻會對父母發脾氣,是因為知道父母不會因為自己耍脾氣而不愛她。我抗議不公平,女兒也一臉無奈地說:『不然,我也不知道可以怎麼辦。』也許兒女們對我們有這種信賴,我們應該高興吧!
把頂嘴變成溝通
我想,很多父母在孩子過了十歲以後,會有同樣的感受:孩子常常用一大堆〝歪理〞在〝狡辯〞。
青春期是孩子尋求自我的關鍵期,隨著孩子的成長,做父母的是要慢慢的調整自己的管教方法。對孩子的態度,不應該是「我說你做,我講你聽」,單方向的權威教導;而應該是以尊重孩子的意見為出發點去和孩子溝通。所以,應該鼓勵你的孩子把他的意見或感受說出來。 如果孩子的口氣不好,那倒是可以提醒他們有話要好好的說,告訴孩子:「爸爸和媽媽很願意聽聽你的想法,不過,請你好好地說,口氣不要那麼衝,我們是在討論事情,不是在吵架。」如果,孩子的想法和意見不會對他個人的安危造成問題,有時是可以讓他試試看的。也許,試出來的結果不很的理想,但那也是孩子的一種學習,因為智慧是經驗的累積。同樣的錯誤,於其讓孩子在二十多歲或三十多歲的時候才犯,不如讓他在十多歲的時候就已經學到了教訓,畢竟十多歲的時候,即使犯了錯誤,後果也不會太嚴重。
不用「頂嘴」的字眼指責孩子
所以,當我回答:「我的孩子不會頂嘴」時,並不表示我的孩子沒有一般人所謂的「頂嘴」的現象發生,只是,我從來沒有把它當作頂嘴看待。我反而很珍惜它,把它當作是孩子在告訴我事情的真相(被冤枉的抗議) ,或他選擇的做事方法 (獨立思考能力的表現),或他在表達感受 (生氣、懊惱、委屈等等)的一個機會。因為是秉持這樣的態度,幾次之後,孩子也了解我們的用心,彼此就可以有「平心靜氣」的溝通。所以,我們家不用「頂嘴」這兩個字指責孩子。十歲的女兒很好奇我在寫些什麼,我把這篇文章的內容講給她聽之後,她給了一個建議:「媽媽,你可不可以跟那些爸爸媽媽們說,當孩子跟他們講『不要管我』(Leave me alone.) 的時候,其實孩子是在說「我需要幫忙。」(I need your help.) 所以,請他們不要就真的不理他們的孩子,而是要想辦法去了解他們的小孩需要什麼幫忙。」###
Thursday, March 22, 2007
Friday, March 16, 2007
在遊戲中學中文
自兒子出生後 ,我一直和他說三種語言,英、台、國語三種語言交錯。台語和中文都是整句完整地說,而英文開始時只限於單字,到一歲多以後,也修正為完整的句子。到了快兩歲時,兒子開口說話,三種語言都有 ,似乎對那一事物,那一種語言的音他較易發出,他就用那語言表達。
自他兩歲多,我就在八乘十的大紙上,用毛筆一張寫一個字 ,一天認一個。他會認,也記得,但興趣缺缺。因他那一陣,滿腦子都ABC,所以試了一星期,我決定再等一段時間。
在孩子成長過程中,有一個原則我一直深信不疑,也努力遵守,那就是學習的過程,遠比學習的成果更重要,因為強調的是如何引發孩子對事物的興趣,如何保有他原有的主動性和好奇心。當我發現,孩子還沒發現中文字和他生活的經驗是可以聯結在一起之前,我不想勉強他認字。
這一等就是一年半。這期間,我努力做的是依舊講中文故事,或者讀我寫給先生的傳真,因為傳真中描述的是他說或做的一些趣事。他聽了很高興,也想知道寫在那裡。就這樣,口語與文字相互對應,逐漸有了文字的概念。
到三歲多時,我們一起看中文書,他開始會要求我逐字唸故事給他聽。同一故事唸了幾遍,有些字他自然認得,我才確定時機成熟,開始教他認字,到後來,認字成了我們最快樂的時光。
以下是一些做法,可供大家參考:
- 要認那一個中文字,讓孩子決定。準備了白紙問孩子,你現在想知道那一個中文字,不管他說什麼,我就寫,因為字是他想認的,所以記得很快。
- 讓孩子領會中文字的奧妙與樂趣。如孩子會了二 ,再加一筆成三,再加一豎成王,把三放倒了成川;把二加一豎,可以是土,也可以是工。孩子會了大,再加個點,變成太,一再加一橫,成天。我的孩子對這種玩法常驚奇地張大眼睛很興奮,一會兒工夫認了很多字 。
- 自製中文字記憶遊戲。此靈感來自孩子一直要我陪他玩記憶遊戲。找厚紙板切用成三乘三大的方塊,每一字寫兩張,一天拿出十張卡片(五組字)來玩。我們玩的規則,字卡翻開來時,即使配合對,如果唸不出,還是不算數。因為字是他要求寫下的,加上中百分之八十他是贏家,他除了興緻高昂外 ,認字的效率也很好。
- 釣魚遊戲。把字卡疊成一疊,每人輪流,一次翻一張,配成對者可以繼續翻字卡,規則也是要把字唸出來才算數。當然,頭一兩次孩子不能記得很清楚,可以幫忙一下,不必太認真。
- 把學過的字通通拿出來玩造詞遊戲,可以每人發一些字卡,輪流出一張,試著拼成一些詞句。可以允許孩子造些怪異的,如大紅,小藍鼻馬。遊戲的目的是培養孩子對中文的興趣,不是在培養中國文學家,不要太認真。
- 鼓勵孩子說故事,把它寫下,再讀給孩子聽,可以有雙重效果,除了引發他學字的動機,也鼓勵他發揮想像力和訓練表達能力。
- 若要鼓勵孩子寫字,可以用大張的紙,任由孩子去畫字。我的孩子最喜歡拿粉筆在車庫前的水泥地寫字,每次都畫得不亦樂乎 。
另外,在教中文字時,小孩有時會不專心,或會忘掉一些字。若因此產生一些不愉快,請把握快樂原則,就是結束前,要把氣氛變愉快,找些簡單的字讓他認,再誇獎他一下,在快樂的氣氛下結束。最後希望每個媽媽都與孩子有段快樂的認字時光!
Wednesday, March 7, 2007
因材施教
因材施教 (兼回答Cathy的問題)
當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以他們個人的獨特性去引導他,而不是在意他們是否學習了我們認為”應該要學會的事情”,對於五歲以下的孩子尤然。
兒子滿一歲時,朋友送了一桶 字母和動物造型的海棉玩具。兒子洗澡時,我把玩具放在浴缸中,拿起大象的模型,就說大象,拿到字母B,就說B,純屬遊戲,只是想讓洗澡變得更有趣。
兒子一歲半時,ABC二十六個字母就全會了。兒子在另一個玩具上看到A旁邊有一個小字 a,就問 我:「媽媽,這是什麼?」「小寫的abc」「教我。」我就把玩具上小寫的abc 唸給他聽。接下來的一個星期 他每天都在玩具前玩半小時以上,在對照大小的ABC,不要我教,一星期後對我說:「我二十六個小寫都會了,你可以考我!」
他對借回家的各式各樣的ABC圖書 ,充滿了興趣。拿著書坐我旁邊:「媽媽唸給我聽!」「A is for Apple, B is for Banana, C is for…..。」再唸一遍,唸了第二遍,第三遍,「媽媽可以了,我自己讀。」。也許是有圖片的關係,他把圖與文字對照學習。兩天後,跑到我身邊,朗朗上口:「媽媽,A –P-P-L-E 是Apple,B-A-N-A-N-A是Banana。」把書裡的字一個一個拼出來,所以他兩歲時,就可以讀Dr. Suess的書了。
根據我所受的幼兒教育的訓練,零至五歲,是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最豐富的時期,所以我準備了一些黏土、顏料、積木等材料,希望讓他自由發揮,結果Lego積木排出的都是ABC,畫在紙上的也都是ABC,讓我大失所望,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沒有創意。
著有”The Hurried Child”的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爾克(David Elkind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三歲以前就會唸書的孩子,一般約佔千分之三至四。我才知道兒子也非 不正常,只是少數而已。一般而言,孩子五歲以上,甚至七歲以上,印刷字對他們才開始有意義。
其實在兒子學會字母的過程,我一直是被動地配合,他喜歡認字讀書,完全是他主動要求的,我不過因應他的需要,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而已。
和兒子相距近兩歲的女兒,則大不相同。洗澡時,玩一樣的玩具,但她只對動物有興趣,對ABC完全視而不見。她喜歡玩沙子和水彩,當初準備給兒子玩的玩具,女兒玩得不亦樂乎, 常常玩得滿臉滿手的水彩和沙子。
為了培養她對書本的好感,我陪她”看”了許多書,講了許多故事,她對書中的文字毫無興趣,我就和她”細看”各種插畫,欣賞各種插畫中的故事人物的表情,去揣摩他們的心情和感受。經由這種經驗,女兒可以看圖說故事,不只表達能力極佳,對別人臉上的表情也十分敏銳,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卻把書當成是最好的朋友。
五歲上幼稚園時,女兒二十六個字母都還沒完全認齊,但由於她對書本培養的深厚興趣,所以她學習英文一路順利,而且進步神速。幼稚園一年下來,就已有二年級的閱讀能 力,到二年級時,她的老師告訴我:「她的閱讀能力已經超過五年級的程度,我不用再測驗她了。」
現年十四歲的女兒,文字已經成為她最好的朋友,寫作是她最喜歡的科目之一。
舉了兒子和女兒截然不同的例子,是想和大家分享幾個觀念:
當我們在教育孩子時,應以他們個人的獨特性去引導他,而不是在意他們是否學習了我們認為”應該要學會的事情”,對於五歲以下的孩子尤然。
兒子滿一歲時,朋友送了一桶 字母和動物造型的海棉玩具。兒子洗澡時,我把玩具放在浴缸中,拿起大象的模型,就說大象,拿到字母B,就說B,純屬遊戲,只是想讓洗澡變得更有趣。
兒子一歲半時,ABC二十六個字母就全會了。兒子在另一個玩具上看到A旁邊有一個小字 a,就問 我:「媽媽,這是什麼?」「小寫的abc」「教我。」我就把玩具上小寫的abc 唸給他聽。接下來的一個星期 他每天都在玩具前玩半小時以上,在對照大小的ABC,不要我教,一星期後對我說:「我二十六個小寫都會了,你可以考我!」
他對借回家的各式各樣的ABC圖書 ,充滿了興趣。拿著書坐我旁邊:「媽媽唸給我聽!」「A is for Apple, B is for Banana, C is for…..。」再唸一遍,唸了第二遍,第三遍,「媽媽可以了,我自己讀。」。也許是有圖片的關係,他把圖與文字對照學習。兩天後,跑到我身邊,朗朗上口:「媽媽,A –P-P-L-E 是Apple,B-A-N-A-N-A是Banana。」把書裡的字一個一個拼出來,所以他兩歲時,就可以讀Dr. Suess的書了。
根據我所受的幼兒教育的訓練,零至五歲,是孩子的想像力和創造力最豐富的時期,所以我準備了一些黏土、顏料、積木等材料,希望讓他自由發揮,結果Lego積木排出的都是ABC,畫在紙上的也都是ABC,讓我大失所望,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沒有創意。
著有”The Hurried Child”的美國兒童心理學家艾爾克(David Elkind )在一篇文章中提到,三歲以前就會唸書的孩子,一般約佔千分之三至四。我才知道兒子也非 不正常,只是少數而已。一般而言,孩子五歲以上,甚至七歲以上,印刷字對他們才開始有意義。
其實在兒子學會字母的過程,我一直是被動地配合,他喜歡認字讀書,完全是他主動要求的,我不過因應他的需要,提供一個學習的環境而已。
和兒子相距近兩歲的女兒,則大不相同。洗澡時,玩一樣的玩具,但她只對動物有興趣,對ABC完全視而不見。她喜歡玩沙子和水彩,當初準備給兒子玩的玩具,女兒玩得不亦樂乎, 常常玩得滿臉滿手的水彩和沙子。
為了培養她對書本的好感,我陪她”看”了許多書,講了許多故事,她對書中的文字毫無興趣,我就和她”細看”各種插畫,欣賞各種插畫中的故事人物的表情,去揣摩他們的心情和感受。經由這種經驗,女兒可以看圖說故事,不只表達能力極佳,對別人臉上的表情也十分敏銳,雖然大字不識一個,但卻把書當成是最好的朋友。
五歲上幼稚園時,女兒二十六個字母都還沒完全認齊,但由於她對書本培養的深厚興趣,所以她學習英文一路順利,而且進步神速。幼稚園一年下來,就已有二年級的閱讀能 力,到二年級時,她的老師告訴我:「她的閱讀能力已經超過五年級的程度,我不用再測驗她了。」
現年十四歲的女兒,文字已經成為她最好的朋友,寫作是她最喜歡的科目之一。
舉了兒子和女兒截然不同的例子,是想和大家分享幾個觀念:
- 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獨特的能力和發展的歩調,應該予以尊重,順勢引導,不要強迫孩子做他做不到的事,反而傷了孩子的自信心。
- 孩子間不要比較。不要讓一個孩子活在另一個孩子的陰影之下。我從來不以兒子的例子去要求或強迫女兒學ABC。
- 研究指出,不論是三歲學會讀書,或是五歲學會讀書,孩子到了三、四年級時,閱讀能力都差距不大,唯一形成差異的是”喜不喜歡讀書”,也就對書本的喜好,才是日後決定閱讀能力好壞的重要關鍵。所以父母應培養孩子與書本的好感,而不要太強求幾歲的孩子應開始認字。
Subscribe to:
Posts (Atom)